如果你问一个做鞋材的老板:“现在最难的是啥?”
他八成会说——招人。
不论是制鞋、注塑、贴合、包装、质检,
几乎所有岗位都在喊缺人。
机器越来越先进,可操作它的人越来越少。
这就是当下鞋业最现实的困境:
年轻人不进厂了。
我们 大有鞋材 在这几年感受特别明显。
十年前,工厂里二十几岁的师傅比比皆是,
干得久、学得快、肯吃苦。
如今同样的岗位,来面试的多是四五十岁的老员工。
年轻人宁愿跑外卖、做直播,也不想进厂。
一、为什么年轻人不进厂?
很多人喜欢把原因归结为“年轻人怕吃苦”,
但其实问题没那么简单。
制造业工作节奏长、环境热、晋升慢、社交少,
相比之下,服务业和互联网看起来更自由、更体面。
而鞋业的薪资涨幅又没跟上物价。
于是,“工厂”在年轻人眼里成了“没未来”的代名词。
这不仅是劳动力结构问题,
更是制造业吸引力的问题。
鞋厂再大、设备再新,如果文化、环境、机制不变,
年轻人依然不会留下。
二、机器能顶上人吗?
很多人寄希望于自动化:
“反正找不到人,那就让机器干。”
听上去对,但现实没那么简单。
机器能替代的是重复性操作,
却取代不了经验判断。
比如发泡温度调控、贴合时机、材料偏差修正,
这些全靠“手感”和“直觉”。
没有经验积累,机器也会出错。
我们在 大有鞋材 推行自动化时就发现,
效率确实提升了,但人工仍是系统的“大脑”。
最稳定的产线,不是全自动,而是人机协同。
未来的鞋厂,不会是“没人”,
而是“少人+懂机”。
三、制造业需要新的“年轻逻辑”
要让年轻人回来,不是靠喊口号,
而是要让他们看到成长路径。
比如:
- 让操作工变成“设备工程师”,有技能等级、有培训;
- 让研发岗位更开放,能参与品牌共创、材料测试;
- 让工厂环境更现代、更数字化,让人愿意拍、愿意晒。
我们在 大有鞋材 做过一个小尝试——
为车间组建了“年轻工程师工作坊”。
让新员工能接触到产品背后的设计逻辑、材料科学、客户需求。
结果这一批年轻人不但留下来了,还开始主动提改进方案。
他们说:“原来工厂也能有创意。”
四、传承,不只是交接班,而是心态传递
鞋业的老师傅们正在老去。
他们的手感、判断力、经验,机器还学不会。
这正是行业需要紧急传承的“软知识”。
我们认为,
让年轻人进厂的关键,不是强行“招”,
而是要让他们看到价值、学到东西、被尊重。
制造业如果能从“工作”变成“职业”,
鞋业的未来就不会缺人。
机器可以替代双手,
但替代不了那份对材料的热爱、对工艺的执着。
而这份执着,正是鞋业最宝贵的精神资产。
在 大有鞋材,
我们始终相信:
制造业的未来,不只是技术的竞争,更是人的传承。
——
(本文由 大有鞋材 行业观察撰写,记录鞋业一线的思考与变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