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这两年,鞋业圈的关键词大概离不开“原材料上涨”“出口波动”“环保转型”这几个词。
而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鞋材领域摸爬滚打的从业者来说,这些变化都不是抽象的新闻,而是每天都在眼前发生的事——原料报价一天一个样,客户的要求越来越细,工厂的节奏也越来越快。
如果说十年前做鞋材靠的是“手艺+资源”,那么现在更多要拼“理解+系统”。
品牌商不再只是要一块EVA、一层PU,他们想知道这块材料从哪里来、能不能通过环保认证、是否可回收、延展性怎么样。
他们会问你:“有没有新型发泡材料?有没有能同时兼顾轻量和支撑的中底?”
而这些问题背后,其实是市场结构的转变——鞋不再只是“穿”,而是“科技+体验”的结合。
从我们大有鞋材的视角看,市场正在经历一场“静悄悄的升级”。
以前一个鞋厂一年能稳定下单几十万双,只要质量没问题,合作基本就稳了。
但现在,一个设计师的灵感变化、一个海外品牌的环保政策更新,甚至一个社交平台的潮流趋势,都可能让鞋材订单的方向完全不同。
这时候,谁能更快反应、谁能提供更灵活的配套方案,谁就能在新一轮洗牌中留下来。
当然,鞋材这个行业的“本质”其实并没有变。
不论外部多复杂,材料的性能、质感、稳定性、成本控制,依旧是决定一切的根基。
只是现在我们在谈这些时,已经不再局限于实验室指标,而是更关注“它能不能被市场喜欢”“它是不是符合当下品牌的理念”。
比如这两年被频繁提到的可降解PU、再生织物、环保胶水,虽然成本仍高,但趋势已经不可逆。
在国内,福建、广东、浙江的鞋材企业也都在积极调整,不只是去找“替代料”,而是在尝试构建更完整的绿色生产链。
有时候我觉得,鞋材行业挺像一个被忽略的幕后英雄。
大家都在看鞋子的设计、外形、代言人,真正决定舒适度和寿命的那些材料,往往不被提起。
但正是这些材料,让品牌有了触感、让鞋有了灵魂。
所以哪怕是在价格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下,我们依然相信:
只要材料够好、理解市场够深、反应够快,鞋业依然会是一个充满机会的行业。
——
(本文由大有鞋材行业观察撰写,记录鞋业一线的思考与变化)